互联网金融静观

 

  金融的核心目的是实现当前现金流和未来现金流的交易,要实现这种交易的最核心需要做的就是实现风险控制,而风险控制的前提在于信息,来源于产业最终又服务于产业。所以要理解互联网金融为什么产生,核心还是在于产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互联网金融这几年挺热门的,这几年我基本关注了所有的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不管是学者、金融专家还是互联网专家各种各样的观点;自己有幸在陆金所(业务)、京东金融(战略和投资)工作过;也和行业各种类型的主要公司都有过沟通。关于如何理解这个行业,这也是我一直都在是思考的问题,最近将我个人的分析框架写成文章,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假设和结论

 

  假设1:金融产生于也是服务于实体经济;

 

  假设2:金融由信息驱动。

 

  我想假设1很容易理解,也不用多解释;假设2也应该没有太多争议,比如关于股价的模型中,股价都是信息的函数,放贷取决于个人和企业的收人、支出和信用等信息。补充一点的资料在于,关于行业单位收人的数据的需求量数据,以下数据仅供参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融行业对于数据的需求。

 

  结论

 

  产生逻辑:互联网金融产生的核心逻辑在于技术的变革带来行业的“信息链结构”的变化,金融作为行业中“信息富余方”的衍生业务。

 

  未来的产业格局判断:

 

  1. 2C支付基本定论。

 

  2. 消费金融将形成3层格局,底层央行征信中心、中间为征信公司、上层为消费金融公司。由于外部性,数据富余公司数据开放化是必然,部分垂直场景有优势。

 

  3. P2P没有带来价值,仅是阶段性产物。

 

  4. 股权众筹是一种不合理的制度创新,没有存在意义。

 

  互联网金融分析框架

 

  金融的核心目的是实现当前现金流和未来现金流的交易,要实现这种交易的最核心需要做的就是实现风险控制,而风险控制的前提在于信息,来源于产业最终又服务于产业。所以要理解互联网金融为什么产生,核心还是在于产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过去理解产业的时候,我们核心分析的是产业链和价值链,关注整个链条中原材料和产品是如何变化价值是如何积累的;但是在数据时代,同样重要的是关于信息,所以同样重要的是行业“信息链结构”,整个金融创新的基础也来自于行业信息链结构的变化。由于一直没找到关于信息链结构学术化论述,我个人的理解为关于行业链条中的所有信息的信息类型和分布情况,包括消费者信息、商品信息、供应商信息、原材料信息等全部信息和分布。

 

  IT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带来大部分行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大变化,但信息链结构却被完全重构了。信息链结构的最大的变化主要是两方面的:

 

  第一,行业收集到的信息越来越多;

 

  第二,行业的信息集中程度越来越高。

 

  在信息链结构中“信息富余方”将有更多的商业变现的方式,比如提高BI、营销服务等,其实金融也是其中的一种衍生。这轮金融创新之所以“互联网金融”,正是因为互联网行业是所有行业中信息化程度最高的:信息搜集最全,也最集中。

 

  这一轮的金融创新不同于1995年那一波网络金融创新之处在于,那一轮的金融创新仅是一个渠道的创新,实现和客户连接的变化,缺乏产业作为基础,但在这一轮金融创新之前,互联网相关行业规模早已过万亿,并且对整个经济有巨大影响力。

 

  第一个问题:为何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差异如此之大?

 

  1.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被夸大了,不管资本市场如何看,但是互联网金融老大蚂蚁金服2015年收入也仅过100亿,利润仅10多亿,个人贷款余额200-300亿,公司贷款余额100亿左右;而工行去年收入接近7000亿,利润接近3000亿,个人贷款余额3.5万亿,公司贷款余额8万亿,差距不是一个量级的。

 

  2. 中国金融行业缺乏竞争,金融行业暴利,16家上市银行占据了中国3000家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传统行业利润薄,最好的盈利模式就是金融。

 

  3. 中国行业和公司信息化出现了跳跃式发展,传统金融机构信息化不够,面对竞争时缺乏优势。

 

  第二个问题:那些行业能衍生金融服务?

 

  简单以BATJ作为案例。阿里本质上是一家线上的商业地产和广告公司,但是相对于万达而言,它掌控了全部的交易信息和个人消费信息。所以,阿里能衍生魔方数据这样的BI服务,能做到F2C的定制化,能做广告DMP,也能衍生出蚂蚁金融这样的金融服务。京东是一家互联网零售企业,相对于沃尔玛、华联等,其对C端数据掌控更多,所以能衍生出消费金融等相关业务,而京东相对于阿里而言,掌控了供应链信息,所以相对于阿里而言能做供应链金融业务。百度的本质是一家广告公司,缺乏产业基础,也就缺乏衍生金融的基础。腾讯的本质是一家娱乐公司,也没有产业基础(除了微信支付),也缺乏衍生金融的基础。

 

  所以这轮金融变革的最大特点就是产业资本开始介入金融行业,并且模式上不同于以往的产融结合。在中国还体现为金融民营化、行业化和互联网化。

 

  基于以上做衍生,可以得到互联网金融的基础逻辑和扩张逻辑。

 

  基础逻辑,基础产业决定论:金融是为产业服务的,基础产业的根基决定了未来金融上层建筑的情况。产业信息链结构的变化带来了整个金融创新的机会。

 

  扩张逻辑,扩张的本质是平台包络:由于行业的信息化程度的差异化、数据外部性和规模效应,金融服务有迁移性,主要体现在先期信息化行业向后期信息化行业迁移,高频数据场景向低频的迁移,大行业规模效应向小行业迁移。

 

  同样我们也可以考虑未来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会对相关的金融服务也会带来什么变化?另外我们还需要思考的问题是,银行存在的核心逻辑在于专业分工、规模效应和外部性,核心根基正在发生变化,未来独立的第三方银行能占多大比例空间呢?另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于信息化时代银行账户将如何变化呢?

 

  几类细分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和格局判断

 

  1、互联网支付

 

  支付行业的变化同样可以用互联网金融的基础框架来解释。传统支付产业链分工非常明确,卡组织网络负责银行卡之间的清结算。发卡机构、收单机构机构各司其责,为用户和商户服务。但是互联网时代,发卡和收单机构都后台化了。

 

  相对于卡组织而言,支付宝拥有的信息更多了,银联只知道什么时间、从那个卡号、在那个POS上、转账了多少钱到另一个卡号,但是支付宝知道是谁、在什么时间、在哪、从那个卡号、在哪个POS上、因为什么原因支付了多少钱到另一个卡号。所以支付宝知道你是谁,还知道你的消费习惯,所以支付宝才能延伸出那一些列的消费金融、征信等金融服务,而银联缺乏对于用户的认知,从而没法进行业务衍生。

 

  C端支付行业是典型的平台生态,满足标准化、先发优势明显、网络效应明显、用户单栖、转移成本逐渐增加等特点。未来如果没有大的变革,那么应该就是支付宝和微信天下,并且行业足够大,两家都有差异化优势,也两家应该能长期存在。

 

  B端支付行业也挺有意思的,和上面我提的问题也很大关联,就以后有机会再写了。

 

  2、消费金融:分散的C端数据,垂直化趋势显著

 

  消费金融是今年最热门的细分行业了,最核心的为基于数据数据和场景。未来整个消费金融行业会形成三层机构:

 

  最底层的是央行征信为核心的底层数据系统、其次为征信公司、再往上是各消费场景公司。

 

  越往底层,数据覆盖的广度越大,但是数据维度越少,而越往上层走,数据覆盖得深度越大,但是覆盖面越少。由于数据打通难度很大,但一定程度上又需要打通,所以政府为基础的央行征信中心将是打通数据最好的平台,未来央行征信中心将拥有覆盖面最广的数据,但是维度很少,可能仅包含黑名单、基本信息和债务信息等。上一层为各类征信公司,包括形成闭环的BATJ等,也包括独立第三方。再往上一层为各消费场景,由垂直化场景公司或者综合公司把控。

 

  第一个问题:TAJ等数据场景闭环模式还是开放模式?

 

  C端数据一定是分散的,任何有个人记录的地方都能积累C端数据,所以C端征信数据不可能被几家企业完全掌控;

 

  线上规模占比整个中国经济太小,电商占比零售规模10%左右,并且增速已经大幅下滑,过了快速增长期,消费金融的核心场景买车、租房等场景都在线下。

 

  C端支付场景和C端贷款场景是分离的,支付宝主要运用在单笔小规模的支付场景,但是消费金融的场景都是单笔大规模场景,这些场景大部分都不在BAJ掌控中。

 

  所以,首先,BAJ肯定会开放数据,布局线下其他场景;其次,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未来的核心衍生业务在于征信而不是消费金融服务。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现在蚂蚁金服既对外输出征信服务,自己有做消费金融服务,简单说既做裁判又做球员,存在道德风险。从金融逻辑上将未来应该分拆才合法。

 

  第二个问题:TAJ的综合化和垂直化?

 

  看数据基础设施的构建情况,垂直场景能否接入外部数据进行放贷。看垂直场景的行业规模和集中度,大行业、高集中度的一定会自己做。看垂直行业是否有特殊的风控能力,如果垂直场景能在很大程度上独立完成风控,那么难以综合化。看垂直场景和综合场景的用户覆盖情况,如果缺乏用户覆盖,综合场景的数据价值就小。

 

  任何一种的模式都没有解决资产风险识别的问题,更多的是交易结构模式的创新,并没有降低交易中的风险。所以这种模式更多是中国这种金融抑制环境下的阶段性产物,这个行业中美的差异远大于其他细分行业印证了这一点。

 

  3、股权众筹:典型的不合金融逻辑的金融创新

 

  第一,金融产品的分类核心是基于信息披露的程度和投资门槛决定的。股票是典型信息披露多,风险相对较高的产品,购买门槛一般几千;银行理财和私募基金相比,信息披露都很少,但是私募基金一般风险较高,银行理财风险较低,从而银行理财的购买门槛低,而私募基金购买门槛高。新三板和主板对比新三板股票风险大,所以购买门槛远高于主板。而同样,新三板市场的股票风险低于股权众筹公司(一般天使到B轮),并且股权众筹公司的信息披露远不如新三板,从基础金融逻辑上讲,股权众筹的门槛应该远高于新三板的门槛,但是新三板的门槛是500万,而股权众筹仅数万元。(当然中国整个金融在这点上并没有完全理顺)

 

  第二,很多人都觉得IPO中国备案制落后,但股权众筹是典型想做上交所的事,但是却同时还得有证监会、券商、基金、律所、会所的职能。除了通过不合金融逻辑的方式降低了门槛之外,引入更多散户外,并没有对于行业带来价值。所以注定只是在VC行业出现泡沫的时候的昙花一现的现象。

 

  第三,股权众筹平台多半通过主动型财务投资基金作为未来收入来源,而同时平台又是券商和交易所,这构成了典型的“内幕交易”。

 

  结束语

 

  结论前面都有了。我想补充的是,在这么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还是需要真正沉下心来想清楚事情的本质是什么,能持久和能沉淀下来的东西一定是本质,泡沫永远都只是短期的。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13年专业诚信服务,我们只专注于国有资产交易的精品投行之路; 只为了让项目信息获取再快捷一点,摘牌受让更顺畅一点,让您更省心一点; 给我们一个服务的机会,一定会给您带来意外的惊喜,这并不会花费您太多的时间; 立即致电 010-52401598/18511591105/18511591553 或者通过以下方式联系。

访问官网联系我们

合作流程

电话/网站留言--初步调研--初步意向匹配--签署保密承诺函--项目跟踪/对接--签署摘牌委托--辅导施行摘牌。

常见问题

项目信息真实可靠,主要源于产交所挂牌国资项目。我们可提供商机查证、摘牌辅导、决策支持等服务。

服务承诺

客户方确定初步意向后,我司委派专业团队提供交易资源对接、合规性指导、协助排除交易疑难等交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