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专业国资交易资讯网站

悉国资交易项目时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经资讯 > 现代农业

刘石:现代农业的发展逻辑和新趋势

 

  嘉宾:刘石 种植服务专家、种业资深专家

 

  谢谢各位,我最早的时候计划介绍一些农业服务,但是今天有机会跟高端人士在一起就介绍一些高大上的东西,主要是我对农业大的发展逻辑的思考。我是属于皇帝不急太监急的人,一直思考一些农业发展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我的优势所在,对于宏观的农业比较感兴趣,对于在农业的产业运作和一线操作也比较熟悉,对国外的情况也比较了解。

 

  我进入农业这个行业是二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不是学农的,是文科生。在孟山都时期做了一个抗虫棉,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这个案例也成为哈佛商学院一个成功的案例。后来在杜邦先锋做中国区总裁的时候,做了一些事,连续六年业绩翻番,净利润率超过50%。新的单粒播种的农业的耕种方法是通过我们团队的努力推广,最后获得成功。还获得了长江商学院2008年商业模式创新的大奖,农业只有我们一家公司入围。商业模式创业奖是比较难做到的。在隆平高科做CEO的时候没有什么太值得夸耀的业绩,只是每年业绩做到50%以上的增长。

 

  关于农业众说纷纭,喜忧参半,我想在这里帮大家梳理一下农业发展的六大逻辑。我认为中国和国外的农业发展的逻辑基本上是相同的。

 

  第一部分:现代农业发展的六大逻辑:

 

  第一个逻辑是农业发展的时间逻辑或者是历史逻辑。这就是全球的农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被边缘化,这个是无可避免的事实。中央的一号文件连续发了14个也不可能改变历史发展趋势。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农业最早的社会经济的核心不断被边缘化。今天中国农业的GDP只有8%到9%,美国只有2%多一点,这是一个不会改变的事实。随着GDP的发展,在农业和食品在消费中的比例在降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个是空间逻辑。经济学家一般告诉大家中国以外的世界农业经济主要有三种模式,我认为是四种。前面的三类是一样的,我认为第四个是另外的独特模式。第一个叫“规模农业”,美国、巴西阿根廷为代表,也包括乌克兰,大规模和农产品出口为导向;第二个叫“平衡农业”,虽然也有一定规模,但是强调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第三种是东南亚和中美洲为代表的“特色农业”;第四种是日韩台为代表的“精品农业”。我把这些四种类型又分成两大类型:前面两种叫“主权农业”,后面两种叫附属农业。因为所谓的“特色农业”技术和市场都强烈依赖宗主国,有浓重的殖民地色彩;而所谓的“精品农业”其主粮要依赖欧美的进口,没有独立的“生存权”。所以,像中国这样一种社会制度独特和人口众多的国家,不可能走这种附属农业的道路,所以“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只能作为中国农业经济形式的补充,而不可能成为主流。中国农业如果不在“主权农业”这个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道路,那是没有前途的。

 

  第三个逻辑是技术逻辑。各种技术的跨界和融合将取代单一技术进步。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基本上包含种子、土地、栽培、灌溉、化肥、农机、植保等七个要素。中间的种子技术是“内在要素”,外面的要素可以分为资源要素,技术要素,助力要素和抗逆要素。新型要素是什么?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是更加微观的层面,由于分子生物技术出现,基因的功能定位、修饰编辑、转移融合等从更微观的层面改变农业的遗传的规律和发展方向;第二个在宏观的层面上,技术要素之间的组合、内在和外在要素的融合。而不是靠某一项技术进步来获得农业整体生产效率的提升。这一项技术的发展主要是依赖农业大数据的实践和应用的发展。

 

  在讲第四个逻辑之前要澄清一组概念,什么叫“大农业”和“小农业”。包括中央一号文件去年也第一次提到“大农业”和“小农业”。但对于这个概念许多解读是不够正确的。如果认为“农林牧副渔”或“主粮”是“大农业”,而种植业或经济作物是“小农业”的话,这是外延式的解读,是浅层次的解读。我从经济运行的不同的内在规律来解读:“大农业”是大宗农产品基于数量上的追求;而“小农业”则是基于特色的追求。响水大米、五常大米,优质麦等虽然是主粮,但是属于“小农业”的运作方式。从表面上看,大农业是数量追求,实际上追求的是产业效率;小农业表面上是特色,实际上是价值。

 

  现代农业的核心不是产量。中国农业在过去十几年走入了一个误区,就是不断追求高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农业生产目标是不一样的。1)从1949年到1990年,是中国农业的“供不应求”阶段,在这个阶段产量追求是正确的,因为只有生产足够的粮食才能养活足够的人口;1)在1990年到2000年期间,农业生产进入到“供需平衡”阶段;3)在2000年以后进入到一个“供过于求”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供不应求,农业生产的目标是数量最大化,这种思维我称之为“穷人思维“;第二个阶段是供需平衡,农业的生产目标是多样性,这种思维我称之为“小康思维”;第三个阶段是供过于求,农业生产的目标是品质的追求和可持续发展,我称之为“富人思维”。所以中国到现在为止,从今年一号文件才提所谓的“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是从穷人思维向小康思维过渡的阶段。中国现在应该做的是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是富人思维。但是因为传统思维定式作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导思维到现在为止还远远落后于时代。

 

  所以,第四个逻辑是“大农业”的逻辑,是从产量追求变成为效率和效益追求。这张图搞经济的人一看就明白,但许多做农业的人理解不了。做农业的人一直要追求产量高,而做经济的人则想要效益最大化。随着生产投入的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就会增加。但是超出了最佳的投入产出的效益点,再增产意味着投入产出比的下降,是与经济的规律背道而驰的。所以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一定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产量的最大化。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可持续的。

 

  第五个是“小农业”的逻辑,是从特色导向转变为价值导向。我们从下面一张图可以看到,以消费者的立场出发,价值去向有四个阶段,一是吃饱,二是吃好,三是健康,四是可追溯。如果想吃饱花100块钱,吃好你可能要花150到300之间。如果在吃好的基础上再加上健康的概念,如无污染、绿色、有机,还要再增加,就会变成200到500之间。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叠加可追溯的技术的话,则价值大概是在300到600之间。所以作为一个农业产业的参与者,其未来盈利的增长点,将主要将体现在价值的增加,而不是产量的增长上。

 

  最后一个逻辑是产业发展的逻辑。即从规模导向转化为产业化的导向。在这里要明确产业化的定义和实现路径。产业化实现是需要经过四个阶段:一是规模化,二是标准化,三是现代化,四是产业化。规模化是要达成基本的规模效益;然后实现每一个环节的标准化操作,一个是提升效率,二是产品的质量保持一致;做完了标准化以后,才能够实现现代化,通过现代化技术、设备、管理来提升它的效率;在现代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产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区别是什么呢?产业化首先是与市场的对接。如果说一个工厂的生产设备很先进,但是生产出来不知道卖给谁,这不叫产业化,这叫现代化。产业化的第一个要点是必须与市场对接;第二个是产业链条的贯通;第三个是产业价值的提升。所以这四个阶段不可能跨越。所以现在中国的农业还在过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初级阶段纠结中,还没有能实现,现在提什么“农业4.0”,要么是不懂,要么是忽悠。现在中国根本就没有资格谈,因为我们连现代化和产业化都没有做到。农业4.0或工业4.0必须是在产业化基础上的更高一个层次,是按照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

 

  第二部分:农业技术发展的最新的趋势。

 

  在讲这个之前,要讲一下生物技术引发世界农业企业的三次并购浪潮。因为农业过去收到种植方式、地域环境气候不同和和作物的适应性的困扰化区分得很厉,这样就使得各地的农业生产都呈现一定程度的“碎片化”。但是在生物技术出现以后,破解了这个难题。生物技术可以在不同的作物和品种中获得同样的表现和技术优势,所以具备了“通吃”的能力,使得农业的全球化成为可能。

 

  农业企业并购在1996年是分水岭。之前的是“顺势生长”,之后的是“野蛮生长”。之前的是能力导向,之后的是资本导向。

 

  思维的维度决定的未来竞争的优劣势。比如一个公园里的一个迷宫,走出来是很难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从高空来看的话,就很容易走出来的,因为你的维度不同。中国为什么遭受了百年的耻辱,因为思维的维度落后。你还在冷兵器时代,没有办法跟西方的坚船利炮抗衡。这不是能力的问题,或者努力程度不够的问题,而是战略纬度,思维纬度的问题。

 

  现在农业的基本的概念,什么叫“农业物联网”?它是在设施农业的场景下,通过专有设备采集农业相关数据并进行相关设备操控的系统。它主要涵盖农业的生产、仓储物流和从农产品市场。目前中国用的主要在农产品生产和仓储过程。

 

  接下来是两个概念:一个是“智慧农业”,另一个是“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是一个软件专家系统,在获得了一些相关联的信息数据之后,怎么通过建立和完善模型,来进行决策的系统。“精准农业”主要是指硬件的操作系统,是相关的设备按照指令,准确实施和操作的能力。

 

  “农业大数据”是一个数据的系统,是在开放和多维的空间,如何去捕捉、识别各种海量的数据,如何标示和建立数据库,如何确立算法,建模和不断进行优化。

 

  为什么要讲这些东西呢?因为孟山都公司应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布局和操作。这一系统一旦完成,其它公司的任何技术和产品都可以用其他的产品来取代。在它的系统之下,其他公司是没有还手的余地的,所以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它现在做的这套系统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部分:美来众联的土地托管的模式。

 

  中国农业面临三重困境:农村的空心化,生产的碎片和市场的断层化。这方面大家了解的已经很多了,不去花时间介绍。

 

  土地托管是什么的?不是去流转和承包,而是我给你打工,替你服务。为什么我们认为土地托管最有发展前途呢?我们先用排除法来说明。1)中国的小农业是没有出路的,你的一家一户的小农业是没有办法跟国际上的大公司进行竞争的;2)大规模农业在中国没有空间。因为土地的制度性障碍,因为流转成本问题,因为农业的心理接受度等问题。3)土地托管因此就应运而生。而且可以避免农业的三大风险:天气的风险,市场的风险,农民违约的风险。

 

  目前中国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有五种形式,大规模的商业流转,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外来大户承包,和土地托管。我们从流转成本、技术水平、管理优势、管理成本和风险控制五个纬度进行评估,最低的给一分,最高的给五分,中间的给三分,中间偏上给四分,中间偏下给两分。得出的结果是:土地托管得分最高的,其次是农民合作社,第三是家庭农场。大规模商业化流转和外来大户承包都不可行。

 

  托管模式的基本的业务架构,核心是通过专业化的农机服务队来服务农业生产,在服务的过程中,就自然涵盖了上游的农资集采和下游的农产品销售。这样,整个产业链就自然打通了,而且上面可以搭载农业金融,包括农资的贷款,农机的租赁,农业的种植保险等等。

 

  土地托管能够成功的要点是进行农机的标准化配置和操作。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做任何事如果不能做标准化,特别是农业非标的产业不能进行标准化,对产业没有太大的帮助,只不过由一个人取代另外一个人做。同时,实现了标准化就可以进行复制。

 

  要解决农业生产,还要从下游去想办法。通过订单农业的销售来拉动上游产业的生产。今年我们在五个县完成试点工作,每个县实现订单种植七万亩,生产五万吨高标准的单品的粮食。

 

  美来众联通过土地托管解决中国农业普遍存在的痛点:第一是通过机械化解决劳动力问题,第二是通过套餐化解决技术问题,第三是通过托管化解决服务问题,第四是通过订单化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第五是通过金融化解决资金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经过两年的广泛实践,我们认为是可以成功的,所以我们才开始大规模的推广。

 

  总结一下托管模式:第一,它颠覆传统渠道营销商业模式,而是通过农业机械和解决方案提供农业全程的服务;第二,它掌控土地的种植,自然就掌握了上下游的产业的投入和产出;第三,我们建设开放和公共的第三方平台,聚合产业和社会资源。

 

  我们在探索和解决中国未来谁来种地,怎么样种地的问题:中国的未来不会是一家一户的农民的分散的种植和经营,也不会是欧美的大农场的运营和管理。中国农业未来将会是通过专业化农业技术服务,实现全面托管和全程服务,并实现上下产业的互通。

 

  今天我最后总结今天分享的要点:

 

  一是研究农业既要见树木又要见森林,就是要从历史观、全局观、经济观、产业观来看问题。

 

  二是新型农业操作系统正在形成,保持对于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敏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用于尝试和创新。

 

  三是中国的农业道路不是一厢情愿。制度公平,模式合理,实现普惠,减少干预。这对于整个产业的长期的稳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四是土地托管的农业服务模式是中国从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化农业的最佳路径。

 

  来源:中泰证券研究所

需要进一步了解本文信息,请点击在线沟通或拨

打电话:010-52401598/52297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