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专业国资交易资讯网站

悉国资交易项目时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经资讯 > 文化创意

如何提升文化产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度?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已成为高成长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对于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贡献度、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独特优势。新的一年,文化产业将出现怎样的态势,又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等待我们的不仅仅是回顾与展望,更重要的是顺势而为精准发力!

 

  谋定而动,抢抓文化战略机遇期

 

  刚刚过去的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数字创意产业首次被纳入发展规划,供给侧改革继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促进了政策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文化+”融入相关产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当历史车轮进入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段。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2017年将“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扩大小微企业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的范围,文化部门下一步要争取让创意类中小企业也能享受到同样的政策,千方百计使结构性减税力度和效应进一步显现”。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保持增长,文化服务业快速增长。其中,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的3个行业分别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5752亿元、增长30.3%,文化艺术服务业312亿元、增长22.8%,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1242亿元、增长19.3%。

 

  同时,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10月份,前三个季度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5万亿,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今年突破6.5万亿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以每年7%的增长速度来看,2017年文化产业增长额的绝对值大概可以达到9—10万亿的量级。

 

  从十三五规划到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从3月1日正式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到进入国家立法进程的《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热议,从国家一系列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到以“文化为魂”的理念深入人心。可见,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文化战略铺垫,经近几年的探索实践,文化产业在力量上有了新的积累,在模式上有了新的探索,在路径上有了新的方向,在思想上有了新的动员。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提升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我们必须立足于“十三五”定位找准文化产业的内核深度,立足于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方向确立文化产业的主攻阵地,立足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建设发展战略确立文化产业的战役企图,用放大“地图”找“坐标”的方式,深入挖掘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和潜力,形成一批独具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以“挂图作战”的攻坚精神牢牢抓住文化战略机遇期。

 

  精准研判,找准文化消费着力点

 

  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介绍,2016年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逐步推进,第一批第一次26个试点城市因地施策,有效拓展了居民文化消费空间,2017年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将全面铺开,进一步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推动文化消费总体规模持续增长,带动旅游、住宿、餐饮、电子商务等相关领域消费,发挥文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又能夯实社会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统计显示,我国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约为4.7万亿元,而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仅超过1万亿元,存在着3.7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在人均GDP同等水平下,我国文化消费规模也仅为发达国家的1/3左右。这既说明我国居民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满足,也说明我国文化消费拥有巨大发展空间。由此可见,2017年要扩大文化消费,必须分析研判文化消费新趋势,从不同人群的消费喜好和现代生活方式中寻找着力点。

 

  首先是要在拉动消费增长、促进消费升级上着力,解决文化消费乏力的问题。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扩大文化的覆盖面,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是要在直指人心、提升“幸福指数”上着力,解决文化品质不高的问题。不断推出触及心灵、引发共鸣的“爆款产品”,提高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高品质文化消费增强消费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再次要在“去矛盾”和“不对称”上着力,解决文化消费倒挂的现象。当前,有文化消费热情的年轻人没有消费能力,而有钱有闲的中、老年人热衷于养老保健,对文化缺乏消费热情,形成了消费年龄上的“不对称”。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文化产品开发的新模式,在培育和激发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意愿上下功夫,拓展文化消费的合理出口,让文化消费成为全民消费的时尚。

 

  四是要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上着力,解决区域产业壁垒的问题。各地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尤其在特色村镇推进中,文化产业边界日趋模糊。与其说是文化事业的投入,实际上也在为文化产业积累资本;与其说是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有旅游带来经济贡献。所以促进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的融合、文化产业与社会建设的融合、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融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态的融合,必须打破产业间的壁垒形成整体合力。

 

  敢于担当,坚定一抓到底的决心

 

  有专家指出,2017年是我国文化产业进入深耕细作的一年,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产品的融合将更进一步,新型文化业态得以培育,我国文化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正迎来发展黄金期。

 

  然而,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形成,面临许多历史问题和现实难题,非一日之功能一蹴而就的。就区域经济而言,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拿出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功不在我的正气,坚定一抓到底的决心和敢打必胜的信心。

 

  一是要力戒“认识上去了、行动慢半拍”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文化产业释放出的强劲的动力,让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贡献度有了深度的认识,逐步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但在具体落实中,特别是一些资源型经济突出的市县,仍有“认识上去了、行动慢半拍”的现象。还究其因,是不善于利用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思路不开,眼界不宽,手脚不快。各级必须有咬定青山不放松韧劲,切实把文化产业真正作为支柱产业,纳入转型的主战场、发展的第一线。

 

  二是要力戒“市场有想法、政府缺办法”的现象。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比资本来源不同。文化事业的生产资本由国家或社会提供,而文化产业资本来源则需从不同经济成分中获取。由文化资本注入量较大,政府无法直接主导,只有采取间接调控,这也是文化产业“有想法、缺办法”的症结所在。要扭转这个被动局面,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冲破行政利益的藩篱,通过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措施,吸引民间投资可以顺利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为文化产业积聚更多的资本力量。

 

  三是要力戒“守着金山却喊穷、摆着资源不会用”的现象。

 

  有些地区历史遗迹、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十分丰厚,文化经典、亮点、看点很多,但文化产业发展却非常滞后。究其原因,是资源底数不清、保护利用和深层次转化缺失,是“守着金山却喊穷、摆着资源不会用”的狭隘资源观使然。各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资源优势要转化为文化胜势,必须深度挖掘当地“有形”文化和“隐形”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址构建、名镇名村、文化街区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真正让“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成为一张文化消费的最美名片。

 

  静静地做自己,让世界发现你。推动文化产业多维度发展是一场方兴未艾革命,只要我们敢于从思想上破冰,在行动上突围,文化产业一定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在世界面前大放异彩。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作者:王军

需要进一步了解本文信息,请点击在线沟通或拨

打电话:010-52401598/52297285